“今生带花,来世漂亮”

01

蟳蜅女头饰的造型特征

蟳埔女的头饰被誉为 “头上的花园”、“行走的花园”,主要由发髻花环象牙笈三部分组成,有时还会装饰各种金钿、金钗等饰品。蟳埔女发式保留着中国古代妇女“骨针安发”的原始形态,外观上为在偏头部二分之一处横插一根“象牙笄”,偶外加一根红色筷子,在周围以小梳子、金钗、银针、金簪加以装饰辅助固定一圈圈盘起的长发,从外观上看这种螺旋状的发髻酷似树的年轮,所以也称“树髻”。蟳埔女的头饰是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

象牙笈

“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远古时期的“骨笄”基本形态与蟳埔女简单的象牙筷状的发簪十分接近,其基本形态呈圆锥或长扁条状,顶端粗宽而末端尖细,满足了固发的最基本的原始功能性需要。蟳埔女头上插笄,从某种角度上看,也是对古代礼制的沿袭。

栉为梳子和篦子的合称,蟳埔女插的半月形头梳也有一段历史。蟳埔女插梳方式分为前额和后脑,这两种插梳方式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可寻踪迹。梳背显眼的纹饰参照玉器图案雕刻,中间蜂蝶纹增加高贵气质。蟳埔女还从劳作中汲取灵感,将头梳做成可爱的鱼形,彰显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创意。

金制饰品

首先是金花,属金钿,背面装有钗粱,直接佩戴。其次是金剑。再次是金钗,中间弯曲,弯成并列双股,两股之间分开,最精华的部分在于上部的纹饰。她们的根部都有一根针用来固发,头饰在左右两边会呈现出几根垂下来的金丝,尽显高贵和谐的对称美。

花环——簪花习俗

蟳埔女们平时佩戴2-3串,喜庆节日多达5到7串花色各异的花环。蟳埔女头饰以淡黄色素馨花搭配金色饰品和红色的独支花达到热烈鲜艳之美。

据说在1970年代,蟳埔女购花的花销与粮食、煤炭的置办费几乎同等。

汉人的簪花习俗在这里延续至今。

02

蟳蜅女头饰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代历史上,头饰作为礼制习俗文化的载体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民间妇女头饰广泛流传于市井乡间,田间地头,它总是伴随着使用者的出现在各种生产、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头饰的实用功能往往大于其装饰功能,人们对头饰寄予的驱邪避凶、纳吉等寓意更加看中。蟳埔女对于头饰用品格外在意,头饰题材具有固定性。蟳埔女头饰艺术恰恰反映了蟳埔在长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花围

对于花围而言,品种的选择主要以素馨花、茉莉花与菊花等寓意吉祥、长寿的花苞为主。在蟳埔女的眼里,这些种皆有吉祥祝福之意。蟳埔女簪花的习俗源自汉代以来就有的簪花习俗。蟳埔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花草的种植,但离其不远的云麓村给爱花戴花的蝎埔女性提供了鲜花来源和客观环境,在这里已经有千余年的卖花历史。花围除了簪戴以外,还作赠礼与礼佛之物。蟳埔有赠花之礼,根据亲属关系远近存在数量区别,不送花是不礼貌和轻视对方的表现。蟳埔还把生孩子称为“捡花”,敬奉神佛也得用鲜花。花和由花组成的花围,在蟳埔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簪饰和梳饰

对于簪饰和梳饰而言,金铳针、钗仔针、贡锤针等皆为蟳埔女傍身用品,其为佛杖形制,寓意降妖伏魔,阻恶辟邪,佛教意蕴浓厚。蟳埔人将数字“七”认作吉祥数字,七瓣七叶也是蟳埔女将对七娘娘的敬意物化的表现;钗仔针为发散式样,两侧以蜜蜂为原型,中间是蝴蝶造型,正中位置的月牙或满月的造型用来区分辈分。蜜蜂与蝴蝶的造型是与花围相配合,有花才能吸引蜜蜂和蝴蝶,有蜜蜂和蝴蝶才能衬托花香自然,具有相生相伴的美好意境。蝶与耋谐音,耋指年高,特指八十岁,钗仔针有严格的辈分讲究,年轻一点的可以簪带月牙簪,而满月簪必须是上了年纪,辈分高的妇人才能佩戴,满月的造型意寓子孙满堂,佩戴的妇人身份尊贵。

整体造型

蟳埔女头部正面造型中独枝花的插戴方式呈放射状,头部造型背面的放射状插戴方式更加明显,整个头饰造型结构围绕圆髻展开。蟳埔女在头饰装扮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尤其是头饰背面造型无不给人一种“圆”的直观感,这不仅是蟳埔女审美意念的体现,也符合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圆美”的执着追求。

正如钱钟书所说:“窃尝谓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象。《易》曰‘蓍之德,圆而神。’”中国传统的“圆美观”倡导了一种变动不居、不断生成的精神,是具有进步性的。蟳埔女头饰造型经久不变,或许也是一种通过自身行为去创造“圆美”,以此发挥其“圆美”神奇力量的美好愿望,这些美好的愿望就是:保安佑吉,辟邪挡凶,聚富迎贵,延年益寿。

蟳埔女服饰

走进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被粗网包裹的青灰色蚝壳随处可见,几座蚝壳厝藏于民居中,整个村庄显露出浓厚的“海味”。在这座海边渔村里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来来往往着装特别的蟳埔女——粗布斜襟右衽衣简朴宽松,搭配七分黑裤,头发绾成髻,戴着鲜艳美丽的簪花围,行走间便成了一道风景线。

蟳埔女服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阔脚裤”,便于其海滩上劳作,体现了海边生产劳作需要的实用价值。

蟳埔女服饰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往均为手工制作,工序精致,且蟳埔女服饰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往均为手工制作,工序精致。以往蟳埔女服饰为纯手工制作,广到画线剪裁、细到每处针线缝合都需要依靠双手完成。同时,蟳埔女服饰的制作对布料有一定要求,“一般使用棉布或者麻布制作,经薯榔汁等染成深色,以防在劳作过程中被海水侵蚀或被阳光暴晒褪色。”

蟳埔女壳厝

蟳埔蚝壳厝是最具特色的闽南民居,据考证蚝壳厝所用的大蚝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垫空船转运而来的。由此可见,“簪花围”及蚝壳厝都带有宋元时期泉州海洋文化的显著印记。蚝壳厝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特点,极适宜海边多风潮湿气候环境,除了实用性以外,更具美观效果,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妈祖巡香

蟳埔信俗繁多。生于海、长于水,天天与水打交道的她们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天香”日,村民们都要抬着妈祖女神从蟳埔社区顺济宫出发绕境巡香。

每到那一天,吉时一到,礼炮开道,妈祖坐的金銮由社区里的年轻人前后簇拥抬着前行,摇摇荡荡。据说轿子荡得越厉害,就越能保平安。扫路队、腰鼓队、花篮队、花灯队等数十只队伍紧随其后。巡香路上,家家户户架起喜庆的拱门,摆上“香妈桌”,奉上鲜花、水果等贡品,迎接“妈祖巡香”踩街队伍。蟳埔女们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满头的鲜花,挑起装着五果、海鲜、鲜花模型的竹篮和彩灯,穿梭于长长的踩街队列中。

从明万历年间不足25平方米的小庙,到如今雕梁画栋的宏大庙宇,一种信仰能够持续地给予一方信众以光明和力量,亦藉由信众的力量在漫长时光之中发展、壮大,生生不息。这远比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标本被封存在历史之中,来得鲜活而有价值。说到底,蟳埔的妈祖巡香,是一场真正人与神的共襄盛举。

lygl的头像

lygl

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