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旅游价值进一步彰显

从“日常生活的点缀”到“美好生活的标配”,再到“网罗万千拥趸的生活方式”,不难发现,大众对旅游价值的认知经历了从行为到理念、从个体到群体、从个别到常态的历程。旅游的价值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和凸显,是对旅游本质“元命题”的理性回应,必将更好地引领和滋养美好生活。

疫情之下 旅游价值进一步彰显插图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阻断了人们出游的脚步,但没有阻断人们对旅游的向往,旅游对于大众生活的重要性反而更强有力地彰显。很多人开始思索,旅游是什么?为什么旅游?这些关于旅游本质的“元命题”的思考,折射出人们对旅游内涵与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回顾旅游发展历史,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旅游穿越“高门槛”的古代帝王巡游、僧侣云游、文人远游,跨过“专业级”的极限旅游、特种旅游,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如同“油盐酱醋”般的生活必需品,让朴实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

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指出,旅游是人类的社会基本需要之一,是人人应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权利,旅游的内涵与价值已经突破了一次外出活动的范畴,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从“日常生活的点缀”到“美好生活的标配”,再到“网罗万千拥趸的生活方式”,不难发现,大众对旅游价值的认知经历了从行为到理念、从个体到群体、从个别到常态的历程。

生活方式引导生活理念、培养生活态度、养成生活习惯。当前,旅游的价值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和凸显,是对旅游本质“元命题”的理性回应,必将更好地引领和滋养美好生活。

“生活除了眼前,还有诗和远方”——旅游是一种生活理念。按照教科书的经典定义,旅游区别于日常生活的两个标志就是“不因生计目的”和“离开惯常环境”。“眼前”熟悉的环境与奔波的生计压力,或多或少会让人感到日常生活的平凡,甚至是疲乏。而旅游正是要突破这些限制,用诗意的远方化去生活的“油腻”,撬开平凡日子的坚硬外壳,让追求美好的光芒从内散发。

可以说,作为一种生活理念,旅游宛如一粒深埋于日常生活的种子,只要条件适当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扮靓美好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游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与高度,好奇心则是健康生活态度的重要指标。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没见过的事物总会觉得稀奇,没去过的地方总想去看看。旅游是人类原始好奇心的集中表现。抱着好奇、探寻的态度,不仅能够在旅游中看见美景、遇见美好,更能找寻出日常生活的闪光点。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只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游山玩水也能演绎出充满哲理思考、极富社会色彩、极具人情味的情感升华。那被旅游点燃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将带你走出熟悉的“舒适圈”,在游览游历、体验体悟中不断丰富人生阅历。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旅游是一种生活习惯。旅游本质就是一种外出行为、一种身心体验。在大众旅游兴起与普及的背景下,旅游行为已经积累升华为生活习惯,成为成就美好生活、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秉持着“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的理念,他从定时定点、游罢即归的短期“有方之游”,逐步延伸到“不计程、亦不计年”的“万里遐征”,实现了没有时间和范围限制的“汗漫游”。旅游对于徐霞客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也正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和追求,成就了徐霞客“旷世之游圣”的尊号,也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然,常人难以达到徐霞客“以躯命游”“以性灵游”的境界,但并不阻碍大众将旅游内化为生活习惯,通过旅游的历练修养身心、完善自我。

旅游业是敏感的,不是脆弱的。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旅游业按下暂停键,但暂停不等于停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疫情中,人们愈发怀念和向往旅游,79%的受访者对旅游持正面态度,认可旅游活动的价值,对旅游情感偏好强。

总体来看,随着国内疫情平稳,人们对旅游关注度稳步提升,旅游市场也随之呈现复苏态势。可以说,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旅游已被大众普遍接受和充分认可,并深深嵌入衣食住行之中,即使是疫情也未能让旅游从生活中消失,反而进一步彰显了旅游业强大的发展韧性,进一步夯实了旅游在大众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回归旅游本质“元命题”。旅游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人享有旅游的权利,追寻诗和远方的生活理念,凸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旅游就是你与世界的相遇,与美好生活的相遇,与更好自己的相遇。

Avatar photo

Shwjia

说走就走,天亮就出发~

相关文章